软连接和硬连接在拧紧过程中的影响

日期:2025-05-01 01:36
浏览次数:1378
摘要:软连接和硬连接在拧紧过程中的影响

在分析拧紧曲线和扭矩衰减时,不可避免要考虑连接副的软硬,因为软连接和硬连接不仅会影响拧紧的过程,也会影响拧紧后残余扭矩和夹紧力的衰减。

我们通过本篇文章和老铁们分享下软连接和硬连接的定义、对拧紧曲线的影响、对残余扭矩的影响和如何优化连接副结构?

1、软连接和硬连接的定义

 

1.1 VDI/VDE 2647 对软硬连接的定义

硬连接:从目标扭矩的50%到100%,转角变化小于30°的连接。

软连接:从目标扭矩的50%到100%,转角变化大于360°的连接。

中性连接:从目标扭矩的50%到100%,转角变化为30-360°。

角度的计算起点是50%的目标扭矩,等效于从0到100%的目标扭矩,硬连接的转角变化不大于60度,软连接的转角变化不小于720度。

举个例子,某连接副拧紧工艺是200 Nm,如果该连接副从100Nm至200Nm的拧紧角度小于30°,连接副为硬连接;拧紧角度大于360°,连接副为软连接;拧紧角度为30-360°,连接副为中性连接。 

 

两种标准的区别是角度的计算起点不同,软连接的等效转角变化相同,即软连接的定义是相同的,IS05393对硬连接的转角变化定义的更小,连接更硬。

1.2 ISO 5393对于软硬连接的定义

说到软硬连接的定义,首先要了解贴合扭矩,拧紧扭矩过了贴合扭矩后,扭矩会更多的转化为夹紧力。在ISO 5393中,贴合点扭矩定义为*终扭矩的10%。

硬连接:从贴合扭矩(即*终扭矩的10%)旋转27°以内达到目标扭矩的连接,等效于从0 Nm开始计算到达目标扭矩,总旋转角度不大于30°。

软连接:从贴合扭矩(即*终扭矩的10%)旋转650°以上达到目标扭矩的连接,等效于从0 Nm开始计算到达目标扭矩,总旋转角度不小于720°。

 

中性连接:从贴合扭矩(即*终扭矩的10%)旋转27°-650°达到目标扭矩的连接,等效于从0 Nm开始计算到达目标扭矩,总旋转角度在30-720°。

举个例子,某连接副拧紧工艺是200 Nm,其贴合扭矩为0.1*200=20 Nm,如果该连接副从20Nm至200Nm的拧紧角度小于27°,连接副为硬连接;拧紧角度大于650°,连接副为软连接;拧紧角度为27-650°,连接副为中性连接。

2、扭矩偏差

由于连接副软硬特性的差异,相同的拧紧工具在不同连接副上拧紧的扭矩差异为扭矩偏差(转角法拧紧)。

由于被连接件制作和匹配的差异,不同批次的零件软硬程度也不完全一样,这也是转角法拧紧*终扭矩偏差和扭矩法拧紧终紧角度偏差重要的原因之一。

 

如何减少扭矩偏差呢?我们提供如下建议:

适当降低工具速度可减小均值偏差。

提升拧紧枪的精度可减小均值偏差。

使用两步拧紧替代一步拧紧,可以在降低*终拧紧速度的情况下保证效率,减小均值偏差。

减少**步设定的扭矩,用较慢的速度完成*终拧紧可减小均值偏差。

 

· 减少零件之间的制造的差异。

3、扭矩的衰减

硬连接和软连接发生扭矩衰减的程度不同。硬连接发生扭矩衰减的主要原因是材料嵌入,软连接发生扭矩衰减的主要原因是连接件材料蠕变。

总的来说,硬连接的扭矩衰减较小,软连接的扭矩衰减较大。

按照再拧紧的方法测试残余扭矩,硬连接和软连接的再拧紧扭矩要求如下:

对硬连接:0.8*工艺扭矩≤再拧紧扭矩≤1.2*工艺扭矩

对软连接:0.5*工艺扭矩≤再拧紧扭矩≤1.2*工艺扭矩


4、动态扭矩和静态扭矩对比

动态扭矩为在拧紧过程中扭矩传感器测量到的扭矩,静态扭矩为拧紧结束后用扭矩扳手测量到的扭矩。

静态滑移点指的是螺栓从静摩擦到动摩擦转变的点,也即是通过再拧紧扭矩法测试到的残余扭矩点。

硬连接的静态扭矩一般高于动态扭矩,软连接的静态扭矩一般低于动态扭矩。

 

 

5、软连接和硬连接的应用

拧紧的目的为了连接副能产生足够的夹紧力,而软连接的夹紧力和扭矩的衰减一般都较大。因此,对重要部位的拧紧设计和制造,建议采用硬连接和中性连接。

下图所示的连接,因为衬套过短,拧紧过程的转角较大,扭矩和夹紧力衰减较多,连接副为软连接。

因此,建议优化成右图所示的结构,增加金属衬套的长度,让螺栓完全拧在金属衬套上,连接副为硬连接或中性连接,扭矩和夹紧力衰减较小。


下图所示的焊接结构,因为焊接后存在间隙,导致连接副为软连接。因此建议优化连接结构的焊接,减少焊接间隙,使连接结构为硬连接和中性连接,相比于优化前,连接结构的扭矩和夹紧力衰减较小。